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全面小康 追梦之路”调研行 | 苏州:造就“小康中国”鲜活样本 -凯发k8娱乐平台

当前位置: 凯发k8娱乐平台 > 要闻 >

“全面小康 追梦之路”调研行 | 苏州:造就“小康中国”鲜活样本

时间:2021-01-03 15:04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小康中国”的历史性跨越,苏州以其独特的贡献,成为世人瞩目的鲜活样本。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早印证“小康构想”之地。1983年邓小平南下调研,从苏州看到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随后,他以苏州实践为例系统阐述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苏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勾画现代化目标”之地。2009年,习近平考察苏州时提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正是在这样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苏州人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实践,全力种好小康社会建设的“试验田”,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小康路径”。

张家港湾 本报记者 范俊彦摄张家港湾 本报记者 范俊彦摄

积极抢抓机遇,造就一个世人瞩目的小康

2020年10月14日,苏州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和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专题会,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战略布局。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说,要以高度自觉把苏州发展放在“两个百年”“两个大局”的时空维度中综合考量,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扎实做好对接上海大文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增创苏州发展优势,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勇于走在发展前列,已经成为苏州这座城市的行动自觉。从起笔小康宏图那一刻起,苏州秉承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信念,紧抓时代机遇,并促成自身的发展飞跃,实现一次次“华丽转身”。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率先发展乡镇企业,一举奠定了从实现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坚实基础;上世纪90年代至“十一五”末,率先利用外向型经济大发展融入世界生产体系,驶上了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高速路;“十二五”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闯出一条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创造了从全面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过硬业绩。

肩负重大使命的苏州,用极具创造性的实践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小康构想进行了真理性验证和诠释。这座千年古城已从新中国成立前典型的消费型城市走向全国性经济大市。2019年,苏州完成gdp1.92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人均gdp2.6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7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列全国第三;进出口总额3190.9亿美元,列全国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2亿元,列全国第五。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苏州人把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当作一幅“双面绣”来精工细作,实现“经济强”“环境美”的和谐统一。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再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始终敢为人先,探索具有丰富内涵的小康

2020年10月27日,一场高规格的“最美劳动者”礼赞表彰活动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万名优秀劳动者得到表彰。他们中,既有医生、教师,又有外卖员、快递员、西点师、网络主播等,职业虽不同,但都有着扎根这座城市默默奉献的追求。

以城市的名义致敬劳动者,不仅激发新老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也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凝聚起强大力量。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过上好日子一直是苏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朴素而坚定的想法,这也使得小康理念从一开始就在苏州有着强大的价值认同。苏州人带着十足的热情,以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务实的工作举措,不断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三大法宝”的诞生,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具体展现。早在1984年,昆山就敢为天下先,创造性地自费开辟工业小区,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级开发区,撬动工业经济快速崛起,蹚出影响深远的“昆山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张家港提出“三超一争”目标,创造出多个全国第一,孕育出“张家港精神”;得益于规划引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社会治理等方面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连续多年高居榜首,“园区经验”走向全国。

“三大法宝”引领苏州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上限,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赋予小康丰富的内涵。苏州先后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等70余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具有“率先”和“首创”意义的实践成果,确保在领跑小康的赛道上一往无前。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经得起检验的小康

去年10月27日,苏州举行重大卫生健康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和重点项目推进会,总投资近80亿元的6个重大卫生健康建设项目集中开工,用于补齐卫生资源短板,提升卫生健康水平,造就健康中国典范城市。

坚持以民为本,增进人民福祉,是苏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条主线。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表示,苏州始终给所有人以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及时回应民生关切,民生投入“落地有声”,民生改善之路越走越实。

改善民生,苏州坚持“城里有的、乡下也要有”。2004年3月,昆山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31万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这个“石破天惊”之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此后,苏州社保不断“更上层楼”:2011年实现城乡低保并轨,2012年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轨,标志着苏州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2019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达83.82岁,首次超过上海0.16岁,位居全国第一。

比起城里人,苏州的乡下人还多了一份“福利”。2019年,苏州农村集体总资产达3046亿元,村均可支配性收入达936万元。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为苏州夯实农民收入,打赢打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增添了底气。目前,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持股农户占总数的96%。

在苏州,民生福祉加快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转变,“百姓富”的成果越来越可享、可感。与此同时,苏州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有书香才是真小康。目前,苏州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超过0.96平方米,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体育健身圈”。2018年,苏州位列“城市阅读指数排行榜”全国地级市阅读指数第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亦如此。苏州“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苏州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确认保留荣誉称号,太仓市、昆山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苏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交汇点记者 李仲勋

编辑: 严红兰

------分隔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