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芦笋里藏着壮村富民的“致富密码” -凯发k8娱乐平台

当前位置: 凯发k8娱乐平台 > 要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芦笋里藏着壮村富民的“致富密码”

时间:2021-01-15 10:44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芦笋是一种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绿色保健蔬菜。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小小的芦笋却成了当地振兴乡村经济、实现壮村富民的“致富密码”。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芦笋产业, 目前已建成全省规模一流的设施化芦笋生产基地。以芦笋产业为龙头,红窑镇打造出了“万亩芦笋、万吨双孢菇(年产量)、万亩优质稻米、万亩莲藕、万亩生态林”的现代农业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链富裕一个镇”的新路子。

找准产业主导方向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在红窑镇境内的s235省道两侧,一排排整齐的设施化大棚十分惹眼。春夏秋三季,大棚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芦笋。截至目前,红窑镇累计投入22600万元,形成了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五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近万亩,芦笋年产量2.2万余吨,产值超26000万元,占全镇农业产值的一半有余。2020年4月,红窑镇获批创建国家标准化芦笋种植示范区,2020年8月获批“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镇有从事芦笋生产的经营主体9个,全产业链经营主体5家,生产基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合作社、家庭农场6个,规划“十四五”期间全镇芦笋种植规模达3万亩以上,销售产值6800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准备继续扩大规模,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红窑镇李庄村芦笋种植大户胡敏爽说。

红窑镇的芦笋产业如此红火,让人很难想到,该镇辖区内如今靠着种植芦笋富起来的李庄、延寿等几个村子,曾经是远近出了名的贫困村,而贫困的根源竟然出在土地上。“我们红窑的土壤大多是弱碱性的沙土,过去很多地方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红窑镇农村工作局局长兼李庄村党总支书记薛进军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土地“旱改水”以前,红窑镇农民大多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结果是种啥啥不长,温饱都成了问题;“旱改水”后改种水稻,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填饱了肚子,但致富仍然是个奢望。如何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壮村富民的梦想,成了摆在红窑镇领导班子面前的迫切问题。

在基层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条重要信息:在李庄、延寿一带,安徽人王崇左在搞芦笋规模化种植,2012年种了80多亩,2018年已经发展到了600多亩。“王崇左向我们介绍经验,他说弱碱性沙土特别适合芦笋生长,涟水县的气候条件、水质也都有利于栽培优质高产芦笋。”薛进军说。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红窑镇党委、政府最终决定,将芦笋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方向。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为红窑镇化劣势为优势,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奠定了基础。

推动产业规模发展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镇政府领导班子经过研判后认为,发展芦笋产业,只能走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规模化,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流转土地及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的问题。红窑镇的解决办法是鼓励和引导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通过“保底”流转土地方式保证农户收益;二是鼓励农户把土地、劳力、资金、资源等折算成股份,入股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形成“股份 蔬菜”“股份 农机”“股份 机械”“股份 优质资产”等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引导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确保了农业产业园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红窑镇还创造性地开展“飞地同创”,走强村弱村联合抱团发展路径,同时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探索“公司 村集体 经营主体 贫困户”脱贫增收模式。在该镇李庄村建立的春雨芦笋产业园,2019年即带动李庄及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34.8万元,带动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人口67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充分发挥芦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红窑镇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据介绍,2020年,涟水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芦笋产业发展的六条意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设立县级产业引导资金,对新扩芦笋按成活面积给予补贴,第一年补贴800元/亩,第二年补贴700元/亩,有力助推了芦笋产业的发展。此外,县委县政府还聘请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组成技术团队,强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举办芦笋栽植技术专题培训会、现场会,培育“土专家”,形成“县、镇、基地”三级技术培训体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四新”成果的应用,不断提升着产品的品质。

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撬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发展芦笋产业链的过程中,红窑镇努力打造“涟水芦笋”品牌产品,实施品牌带动、优势驱动战略。通过举办芦笋论坛,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艺术家等社会名流进行学术研讨、产品交易、艺术表演活动,极大地扩大了“涟水芦笋”在省内甚至国内的影响力;同时抓住市场对于绿色保健蔬菜的需求,加大对芦笋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的宣传,叫响“涟水芦笋”的品牌。该镇还积极组织芦笋经营主体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加强与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合作,加强农超对接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售份额;此外还积极探索“互联网 芦笋产品”的新模式,发展电商,带动芦笋产品的直营直销,减少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实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产品,大幅提高了“涟水芦笋”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效益。2020年,该镇由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涟水县芦笋协会会长郑标创办的延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春竺”牌芦笋,成功入选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并进入淮安市“淮味千年”品牌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涟水芦笋”的品牌竞争力。

为加快完善以芦笋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布局,红窑镇以更实在的举措做优“后半篇”文章,增强农业“体质”,实现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大力招引以芦笋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加工企业,推动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罐头、芦笋即食品等芦笋产品的开发,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带动餐饮、零售、广告、包装、物流等行业蓬勃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芦笋大产业”格局;开发同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秋葵产业,作为芦笋产业的补充;投资2亿元建成双孢菇产业基地,年产双孢菇突破1万吨,带动群众就业近200人;充分放大红窑镇原有的4a级旅游景区云锦产业园的叠加效应,投资建成1.2万亩的荷藕产业基地,推动农旅融合;利用农业高新科学技术,将传统稻米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引进经济附加值高的富氧林木打造“生态氧吧”,在完善绿色防控体系的同时,提升农旅融合的效益。一系列发展举措让千年古镇红窑的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呈现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融媒体记者 刘华 傅停停/文 王昊/图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 讯 员 周双宁

实习编辑 俞文杰

 

 

------分隔线----------------------------
网站地图